節目導視:這里有著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有著淳樸的民風民俗,也曾上演過轟轟烈烈的湘西剿匪的故事,吊腳樓,山水卷,相映成趣,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結合,現代與古樸的精彩演繹,敬請收看本期《美麗中華行>>:魅力湘西,神奇沅陵
解說:畫面(湘西,沅陵代表性地理事物)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的西北門戶,是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境內有漢、土家、苗、白等30個民族,在湘西,山川林立,河流縱橫,處處可見一幅幅壯美的山水畫卷,沅陵縣, “上扼云貴,下蔽湖湘”,素有“湘西門戶”和“西南要塞”之稱,沅酉二水納百川,縱貫全境。這里山川秀美,生態良好,五強溪、鳳灘、高灘等三座大中型電站坐落于此,山是沅陵的身軀,水是沅陵的表情,二酉山就是山和水相輔而成的。
外景(二酉山臺階)
解說:(二酉山畫面),(音樂:琵琶語)二酉山是沅陵的一座美麗名山,因山下有酉水和酉溪交匯于此而得名,二酉山山梁起伏,狀如書頁,所以又稱萬卷巖,沿陡直的石階而上,石級兩邊的桐樹、板栗樹、蘆葦以及各種不知名的植物搖曳風中。回頭遠望,二酉山倒映在清清江水的懷抱里,江中船筏緩緩駛過,白鷺繞船翻飛,登至高處,回望酉水和酉溪在山腳下匯為一處,如兩條玉帶環繞此山,山水相應,相得益彰,二酉山并不高,東、西、北三面環水,因為峭壁懸崖,山勢峭聳的緣故,顯得特別雄偉。
二酉山不僅有著秀美的自然風光,更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相傳上古時黃帝曾于此山藏書。武陵人善卷因避舜帝禪讓,隱于此山守護黃帝藏書,并以之教化當地百姓
解說:(焚書坑儒的視頻資料)這樣的數據并非巧合,而是由二酉山的歷史傳統而來,相傳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朝廷博士官伏勝冒著生命危險,從咸陽偷運出書簡千余卷,輾轉跋涉,藏于二酉洞中,使先秦文化典籍得以流傳后世。成語“學富五車,書通二酉”出于此。這些書簡在秦滅漢興時獻給漢高祖劉邦,劉邦在獲得伏勝所獻大量秦前書簡時大喜,親自將二酉藏書洞封為“文化圣洞”,將二酉山立為“天下名山”。從此后,二酉山二酉洞就成為天下圣跡,成為讀書人畢生向往和追求的地方。以后歷朝歷代文人墨客,前往二酉拜謁更是絡繹不絕,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文章。山上一度建院立閣,修堂造亭。為紀念伏勝修建的伏勝宮和為保護二酉洞修建的藏書閣就是典型的建筑代表。
外景:二酉山藏書洞,
解說:二酉洞又名妙華洞,是二酉山的精華所在,意即收藏精妙絕倫中華文化的地方。酉洞寬約6米,高約2米,外洞深約10米,洞廳里有兩塊巖石,一塊矩形石臺,是從洞頂撬落下來的,相傳是古人讀書用的,二酉藏書所體現和反映的是伏勝對文化的追求和保護的一種精神,這段史實的最好注腳就是成語“學富五車,書通二酉。”二酉洞的藏書雖然獻給了朝廷,洞中顯得空空蕩蕩,令人充滿暇想和疑惑。而史載洞旁有記崖,記藏書之由,也惜日久年長字跡磨滅不見蹤影。清朝光緒時任湖南督學使者的福建人張亨嘉奉旨來此拜謁二酉洞時,題刻了“古藏書處”四個大字立于洞門下壁向人們講述著這段傳奇歷史。
解說:二酉山輕紗漫霧,云霧纏繞,林蔭蔽日,秀麗的景色,深厚的文化,使得二酉山的人讀書風氣濃厚,加之二酉山靈氣的福蔭,在解放初期至今,共出了近百位專家教授高級工程師,遍及全國各地,烏宿因此被稱為“教授村”。學富五車走四方,書通二酉行天下。
解說:在湘西,除了秀麗迷人的山水,還有著許許多多令人心動的東西,我們的攝制組正在趕往土家村寨,相信在那里會有更多充滿新奇和魅力的少數民族風情,這也使我們充滿了好奇和期待,旅途中,我們收獲的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道路兩旁的山水畫卷如書頁般一頁一頁的呈現在眼前,本來非常困頓的我們一下子睡意頓消,近處的牛羊野花,遠處青山吊腳樓,無不對我們產生了深深的吸引,繞過一條河,一個很奇特的石磨更是讓我們停下了腳步,一位老者正在碾軋稻米,在大山的掩映下,老人和石磨都顯得格外渺小,這樣的景象是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不見牛馬來拉動,不見有電源線路,這個石磨是怎么轉動起來的呢?經過詢問我們得知,原來磨盤的下方有一個水車,利用附近河里的水流轉動水車,于是,磨盤也就跟著轉了起來,老人一一給我們解釋和介紹,跟著磨盤后面的還有一只鞋是用來梳理軋過的稻谷,以防止稻谷灑到外面,這個簡易的石磨看似簡單,卻包含了很多物理的原理和知識,這位老者還告訴我們,像這樣的石磨以前在當地很是常見,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現在都用電動的機械了,這種石磨在村子里越來越少了,由此,我們感懷于民間的質樸,感嘆于大山人的利用自然條件,靠山而用的智慧。
解說:我們沿著大山繼續前行,越往大山深處走,卻越覺得視野越開闊,也越覺得大山深處有不一樣的驚喜,同時在這里我們也感受到了山里人的熱情,下午時分,我們來到了一個叫七甲坪鎮的的地方,受到當地人的邀請,我們也有幸來到了村寨的吊腳樓,
解說:臘肉是土家族最有特色的風味菜。做菜的師傅告訴我們,制作這道菜需要很多工序,先將鮮肉腌在缸內,經過用干柴煙熏后取出,高懸在屋檐下有煙熏又通風的地方。做出的臘肉,肉皮橙黃,有的保存數年不變質。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成了土家人主要的肉食類型,家家戶戶都會有,也是待客的主要美味。
而接下來的這道菜讓我們都覺得不可思議,這個看起來特別像韭菜的東西卻有著自己一個獨特的名字:從毛藠,據做菜的師傅告訴我們,這種野菜是當地的特產,是大山里野生的天然食材,
“合渣”,也是土家人特色飲食,將豆汁燒開,摻進鮮青菜,煮熱就飯,因為這道菜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便宜,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吃的一道菜。
土家族人雖生活儉樸,但又十分注重飲食的禮儀。這種禮儀熱情好客、省己待客,成為土家族飲食的主要禮尚,我們的記者也切身體會到了土家人的熱情與親切。
解說:坐在山腰,群山環抱,清新自然,這樣的環境,即使沒有美食,心情也非常舒暢,土家族的餐桌看起來很簡單,除了臘肉,其他基本都是附近山里野菜為主,特別是其中非常像韭菜的叢毛藠,更是讓我們這些外來客感到不可思議,這些食材雖然是就地取材,多了一份方便,但這些菜卻有著很大的講究,因為土家人非常講究節日的飲食,不同的節日,飲食品種和方式也有不同的特色,漸演成俗。如正月十五鬧元宵,食粉團、湯圓,稱之為吃元宵;每年的社日,人們用糯米、蒿菜做成各種美食,稱之為社飯,彼此饋贈,這樣的飲食習慣這也成了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融進了山里人的生活當中。
當地村寨的人們還給我們準備了一個小小的驚喜,一個別具特色的篝火晚會,就在招待我們的村民家里的小院里,寨子里的人們得知我們的到來,也都紛紛趕來,篝火晚會一開始,便是是陣陣歌聲,
這樣的歌聲對于我們這樣的外鄉人基本是聽不明白歌詞的內容,不過悠揚的曲調和略帶鄉土氣息的唱腔讓我們深深的感染,也讓湘西素有“歌海之稱”。在人稱湘西“母親河”的酉水河沿岸,自古以來,在勞動和生活中,創造了生動鮮活的山歌文化。土家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在千百年來的勞動生產和生活中,他們為了抒情達意,以歌代言,以歌傳情,以歌自樂,以歌詠志,口傳心授,世代相傳。從而形成了凡事必歌的特有風俗。土家人的山歌不受時間、地點、空間的局限,白天夜晚、田間地角、有感而發,隨心而歌,而且山歌的類型也有很多,有勞動歌、生活歌、情歌、儀式歌、敘事歌等等。這些歌明快暢達,通俗易懂,比喻形象,寓意深刻,言詞活潑,妙趣橫生。其情歌含蓄委婉,如詩如畫。經歷代歌手的不斷創作、加工、錘煉,如今,上萬首流傳下來的山歌已成為了土家族民間文化藝術的精典。
土家族山歌是土家人智慧的結晶。對唱對答,隨口而出,生動活潑,有防有攻,且音樂優美,格律嚴謹,是土家族民間文學最有典型的藝術代表,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同時,唱詞中既有即興創作,也有傳統古歌和民間敘事長歌,是研究古代、現代土家族文學的重要文本。
這樣的篝火晚會無疑是讓我們終身難忘的,一首首山歌就像山水的詠嘆調,唱出的是山里人對生活的熱愛,對大山的真情,同時也是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向往。
帶著一份留戀和不舍我們離開村寨,繼續在湘西的行程,繼續繞行在群山之間,而我們每一個人也都帶著一份好奇,想去看看土家小妹跟我們說到的路邊的叢毛藠,于是,我們都沒了看景色的心情,都透過車窗留意著經過的地方,終于在一片梯田上看見可一個勞作的身影
張師傅告訴我們,他家里有五口人,一兒一女都在外地打工,自己和老伴在家,還有高齡的老母親,早年在南方做工,在工廠里做木匠,現在上了歲數,還有老母親需要人照顧,不得不回到村寨,一開始種植水稻,需要很大的勞動力,身體很是吃不消,再加上年輕時做工落下的舊病,由于身體的原因,生活壓力很大,自從改種了叢毛藠,不但減輕了勞動強度和壓力,也一下子減輕了生活負擔,叢毛藠種植簡單,便于管理,而且生命力很強,成為了村寨人種植的新寵。
叢毛藠,這一來自大山深處的蔬菜精靈,已不僅僅是山間田野的野生作物,儼然成了當地村民生活的經濟來源,除了傳統的農耕種植外,讓村寨里的人們也有其他的收入,即使那些子女外出打工的空巢老人也可以輕松種植這種作物,正是因為這樣,這種作物在當地得以廣泛的種植,特別是山寨里人,在山間,梯田,隨處可見,
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青山綠水間的吊腳樓里也走出了許許多多有理想,敢創業的山里人,在湘西山寨,也有著各種各樣的特產和豐富資源,由于交通閉塞,這里的豐富物產和綠色產品一直都埋藏在這里,
張明文,自小在山寨長大的土家漢子,面對如此的現狀,和村寨的落后面貌,他決心要帶領鄉親尋找一條走向富裕的道路,于是這種同樣是來自湘西大山的清甜“野蔥”叢毛藠成了他的選擇,并且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和探索,已經讓這種綠色天然的“野蔥”成功的在村寨里開始種植,同時進入了大城市,上了人們的餐桌,張總告訴我們,湘西山溝里的野生香蔥營養豐富,具有四個特色優勢:一可食用,二可入藥,三生命力強、種植技術簡便、成本低,四是放心的綠色食品。在種植過程中只用農家肥、草木灰,不含任何化肥農藥。湖南老家已有相當大規模的香蔥種植基地,從2012年初又在北京大興區租賃土地露天種植20多畝、大棚種植2000多平方米,“我還有一個比較大的理想”張明文說,鑒于香蔥的種植技術簡便、土地適應性強、成本低、效益高,他想進一步發展擴大在家鄉的種植規模,讓數以萬計的不便外出打工的中老年農民種植野生香蔥,家家戶戶在自家門口掙錢,把野生香蔥做成大產業。
演播室主持人:
一個神奇的夢,讓海峽對岸的年輕人與云峰山結下了不解之緣,也從此改變了他與這座山的命運。我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云峰山支持慈善和公益的新的夢想中來。視線轉向千里之外的湖南沅陵,在那里有一座叫做龍興講寺的寺院,據說它曾經寄托了大唐太宗皇帝的一個遠大夢想,在歷史上它也確確實實曾影響過大唐半壁江山的命運,這座寺院究竟有著怎樣的魔力,在湘西小城沅陵還有著怎樣傳奇的故事呢?
解說詞:
兩岸山樹如圖畫,秀而有致
山后較遠處群峰羅列,如屏如障,煙云變幻,顏色積翠堆藍。
什么唐人宋人畫都趕不上,看一年也不會厭
這是沈從文筆下的沅陵,這位對湘西有著濃厚感情的作家,在自己一生的著述中多次提到了這個離自己家鄉不遠,美得令人心痛的小城。在沈從文之前,沅陵更多的時候,還是像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少女,縱有萬般景致,卻很少有人知曉它的美麗。如今,那條流淌過作家精致文字的沅江,成為了大多數游客了解沅陵的開始,我們攝制組也在沅江之上搭乘游船,前往沅陵縣城,探尋傳說中極富神秘色彩的龍興講寺。
同期:
主持人:今天我們來到了沅陵縣非常有名的一座寺院,叫做龍興講寺。寺院之前去過有很多,但是被稱為是講寺的好真是頭一次遇見,所以我們特意請來了當地的一位向導,你好。首先你聽到了,我想特別知道的是,為什么它叫講寺呢,
導游:因為講寺要比其他寺院高一個等級,是專門培訓僧侶的地方。
主持人:我看到在門上有龍的畫面,同時還有名字里面帶一個龍字,他是不是跟皇家有關的。
導游:你說對了,因為它是唐太宗李世民賜建的一所寺院。
解說詞:
據向導介紹,唐太宗在即位后的第二年,就專門派遣大將尉遲恭來到這里修建了這座寺院,并允許龍興講寺享用只有皇家建筑才能使用的歇山頂的建筑方式,在寺院落成后,皇帝還特別選派玄奘法師的得意弟子窺基法師來此擔任第一任住持,當所有的光環匯聚在這座超高規格的寺院時,我們不禁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遠離京城的沅陵能得到如此的殊榮呢。
同期:
導游:當時李世民為什么在我們沅陵建一座龍興講寺呢,是跟我們沅陵的政治地位是分不開的,因為當時沅陵上扼滇黔,下障常岳,自古就是西南物資通往長安的一個要道,所以這是我們整個大湘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當時李世民是改武治為文治,他想到我們這里是蠻荒之地,他想到用佛法教化西南的群蠻,實現教化一方,穩定一方,實現朝廷對江南的統治,所以呢在這里賜建一座講寺了。
解說詞:
正是由于肩負著這份特殊使命,歷代皇室對龍興講寺都十分重視,不斷進行維修加固,這也使得這座走過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古剎得以完好的保存下來。據專家測定,這座無釘無鉚的龐大建筑群,雖經歷朝多次重修,主體結構仍然還是唐宋時期的遺存,大雄寶殿內的四根木柱則全部是由整棵珍貴的楠木做成,龍興講寺也成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嚴格的保護。
(一組寺中雨景的鏡頭)
就在攝制組拍攝過程中,天空飄起了蒙蒙細雨,古老的建筑在一片雨絲的浸潤中,愈發顯得滄桑和寧靜。據向導介紹,在歷史上,龍興講寺不僅是高僧信徒研修佛法的寶地,更是文人匯聚,思想繁盛的勝地,以理學家王陽明為代表的一批著名學者都曾來到這里開壇講學,為湘西的文化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離開龍興講寺,攝制組沿酉水逆流而上,去探尋一座名叫二酉山的小山。據當地人說,二酉山雖然不高,但它身上卻有著一個流傳千年的傳奇的故事,正是因為這個故事,成就了二酉山在中華文化傳承中的特殊地位,而這一切,都要從一個山洞說起。
同期:
藏書洞前的采訪
解說詞:
冒著被誅殺的危險,伏勝將一部分典籍裝滿了五輛馬車,偷偷逃出咸陽,然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官兵的追捕和舉國焚書的火焰中,自己和這批書簡的命運又將托付到哪里呢。沒有人知道他是怎樣把沉重的書簡運送到這個遠離國都的二酉山。有學者推測,伏勝是在翻越秦嶺后乘水路到達二酉山,把珍貴的竹簡送入二酉洞妥善保存。“學富五車,書通二酉”的說法即由此而來。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伏勝能夠完成這樣的壯舉,實在是一個奇跡。(黑場過度)
由山上往下望去,酉水平靜而安詳,靜靜地河水上不時有小船劃過水面,漣漪一圈圈暈散開來,與周圍的青山翠谷共同構成了一幅絕美的自然畫卷。然而就是這條美麗的酉水,在幾十年前,卻一直是沿岸湘西兒女心中的夢魘。
同期:
祭河神儀式,選取一段
解說詞:
眼前的這項儀式名叫祭河神,酉水沿岸的老人大都有著關于這項儀式的記憶。歷史上,酉水并不像現在這樣平靜,而是到處充滿了危險的急流險灘,往來的商船客船,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船傾人亡,葬身魚腹。對于自然的暴虐毫無辦法的船工在每次出船前舉行這樣的儀式,期望通過祭奠河神,求得一路的平安。新中國成立之后,酉水上陸續建起了幾座水庫,暴虐的酉水從此被徹底馴服,這項飽蘸人民艱辛和無奈的古老的儀式,也隨著河水的平靜漸漸轉變了它原本的使命。今天,湘西漢子們嘹亮的號子聲依然回蕩在青山之間,酉水之上,只不過,他們再也不用為自己的生命擔心,只需敞開自己的喉嚨,發出源自內心深處的吶喊。
對于這樣的吶喊,沈從文在《湘西書簡》中這樣寫道“簡直是詩,在這些歌聲中我的心皆發抖,它好像在為我唱的,為愛而唱的。事實上是為了勞動而自得其樂唱的”。
多年之后,當年的那樣的號子聲仍可以聲聲入耳,我們也仿佛在作家的文字里追尋到他當年的足跡。
“那條河水便是歷史上知名的酉水,黃泥的墻,烏黑的瓦,位置則永遠那么妥貼,且與四圍環境極其調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實在非常愉快。一個對于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做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厭煩,無一不使人神往傾心。” (《邊城》)沅陵,美得讓人心痛。(黑場,纖夫號子聲漸入)然而,在作家的那個時代,秀麗的景致中,總會時常鑲嵌著一群苦難的人,他們與這里的風景格格不入,卻又是這里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同期:
一段纖夫號子
解說詞:
作為湘西門戶,沅陵的地理位置極為特殊,酉水也是湘西物資往來的重要渠道。遇到激流險灘,船只無法行進,這時只能依靠人力一點一點拉拽前行,纖夫的職業也由此而生。纖夫的作用極其重要,但同時他們也時時刻刻充滿了危險,即便是只是腳下一滑,都有可能跌落懸崖而喪命。新中國成立后,這項危險的職業已經漸漸消失,如今人們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重新將這項古老的職業重現在世人面前。生命的莊嚴,湘西漢子洋溢的旺盛生命力,也隨著這一聲聲號子,回響在無盡的青山秀水之中。
演播室主持人:
一座寺廟寄托了一代雄主的偉大夢想,一個石洞深藏著千年的傳奇故事,一聲聲號子劃破天際,喊出了湘西漢子的熱情奔放,一條酉水串聯起了沅陵無數的故事。沅陵,一個被沈從文稱為第二故鄉的地方,一個美得令人心痛的地方,閑暇時間你不妨也來這個湘西小城走一走,感受這里獨特的山水人文,飽覽中華無盡的美麗,相信你也會愛上這里。好,感謝收看這一期的美麗中華行,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