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逍遙游
演播室: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美麗中華行》節目,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是我們第一次跟廣大的電視觀眾見面,首先在這里我代表欄目組的全體主創人員跟大家問個好,道聲謝,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緊張籌備和積極努力,終于從今天開始為您送上這份視覺盛宴,《美麗中華行》是一檔大型專題類節目,主要向電視觀眾介紹生態文明、歷史文化,神州變遷以及現實社會中,旅游、生態、環保、人文等領域的巨大變化和發展動態,通過外景主持人的體驗,展示生態美景,品味健康美食,體驗休閑農業,提供豐富的旅游資訊,全景式描繪中國生態旅游畫卷,讓大家足不出戶便可領略中華大地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全新的視角,全新的體驗,開啟全新的篇章,而我們的第一個篇章便落在了莊子故里——蒙城
新聞小片切入: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四月的蒙城春意盎然,花團錦簇,同時也迎來了《美麗中華行》欄目組,《美麗中華行》開機儀式于4月23日在蒙城夢蝶廣場盛大舉行,攝制組多機位,航空拍攝,這是一次媒體聚焦文化圣地的聚會,從領導到普通民眾,都充滿著飽滿的熱情,從中心廣場到尋常巷陌,到處都洋溢著喜慶祥和的和諧氣氛,在儀式上,蒙城縣委宣傳部部長胡海鵬發表了重要講話(切入領導發言),儀式現場臺下人山人海,人頭攢動,臺上載歌載舞,當地群眾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文藝表演,伴隨著揭彩儀式的完成,正式拉開了蒙城專題片拍攝的序幕,《美麗中華行》攝制組將在蒙城進行七天的拍攝,將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現魅力蒙城的過去和現在,以莊子文化為核心,以蒙城的古祠,古廟,古巷,古塔為依托,深入挖掘歷史和文化的元素,為廣大觀眾展現一個有故事的文化蒙城,以汽車工業,新城和新農村建設為基點,展現一個走向未來的宜居和人文蒙城。
內容導視:
這里是莊子的故鄉,也是莊子文化的發祥地,在這里曾經演繹過莊周夢蝶的浪漫故事,同時也有新時代下和諧幸福的新篇章,古老的莊子文化在這片大地上催生出時代的新枝丫,傳統與現代相映成趣,過去與未來完美交匯,敬請收看本期《美麗中華行》:蒙城逍遙游。
解說:蒙城,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隸屬亳州市,古稱漆園,一代先哲莊子便出生在這里,蒙城是馳名中外的道家文化圣地,是安徽省文化歷史名城,安徽省首屆園林城市,首屆文明縣城,全國楹聯之鄉。蒙城境內有眾多的名勝古跡。莊子祠,文廟,萬佛塔,等如珠落玉盤般綴嵌在這片神奇的大地上,地處黃淮海大平原腹地的蒙城,已經有五千年文明的輝煌歷史,每一處遺跡,無不烙上時代的足印,昭示著蒙城這塊熱土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
主持人外景同期聲:莊子祠(開場,《莊子祠堂記》)
解說:一進莊子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法天貴真四個大字,莊子祠內環境古樸清幽,自然幽靜,院內兩側花木郁郁蔥蔥,一派超然世外的景象。進大門后繞過照壁衡門,寓意為貧者所居,隱者所居,莊子的恬淡無為之意散落在每一個角落,與衡們正對的就是三間前堂,大門上書寫“莊子祠”三字,左右兩側有楹聯,“至文原不朽”,“大用豈無功”。整個建筑為漢代風格,朱廊粉壁。古樸自然,由于失修,紅漆剝離,白壁斑駁,倒也頗有古意。前堂過道中置一玻璃展柜,內有蘇軾元豐三年書《莊子祠記》一段殘碑,是祠中現存最早、最有價值的文物。
外景主持同期:(逍遙堂庭院,許愿樹,參拜)
解說: 逍遙堂,莊子祠的主體建筑,風格一如前堂,只規模略大一些。內塑漢白玉莊子坐像,高約三米,左手撫須,右手握卷,面容慈祥端莊,正在沉思出神,雕像把一位道家仙客還原成民間的老人形象,少了一種想象中的飄逸仙氣,多了一份隨和。出了正堂,后面是菜圃楊林,一片農家景象。東西兩院有月門、水池之景,花草樹木皆簡略平淡,令人遙想當年莊子那饋乏簡樸的生活環境。
解說:夢蝶樓,這里所展現的是莊子的至樂精神,以及他的浪漫情懷,至樂不是縱樂,而是精神純凈所給人帶來的愉悅心情,莊周夢蝶的典故在夢蝶樓里以一幅幅的圖畫帶領大家進入莊子超凡脫俗的人生境界,夢蝶樓里有關莊子的身世之迷,家國之迷等都做了大量的詮釋,莊周的“蝴蝶夢”就像那只翩翩飛舞的蝴蝶一樣讓人夢魂牽繞,其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使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醉,此后“夢”與“蝶”交織在一起,以其迷離的夢幻色彩為歷代遷客騷人所吟唱,這一文學意象也變得越來越迷人而富有魅力。文人們都把蝴蝶作為情感寄托,爛漫情懷的一個載體,吟唱千百年。
解說:
莊子祠的規模和三孔相比,小到不計;莊子祠的游人訪者和名山神剎、帝苑皇宮比,天差地別。莊子祠
在是太冷清了。世人多愛熙攘熱鬧之處,前來拜謁一個無欲無求、與世不爭、超然物外的清貧思想者的便少了許多。但是,莊子的思想和道家文化卻是深入我們的性格深處中去了。清靜無為,淡泊超然,和儒家的積極進取,立言立業,成為中華子民的兩種主要精神人格,相互協調,相互補充,成為我們人生路上的風向標。
解說:
(萬佛塔)蒙城不僅是莊子故里,道家禪宗,也有佛學和儒家與之比鄰為肩,萬佛塔和文廟與莊子祠遙相呼應。
萬佛塔位于蒙城縣城中心萬佛塔公園內,因塔身內外嵌滿近萬座琉璃小佛而得名,塔呈八角共十三層,四周環水,是一處重要的宋塔實物。萬佛塔體型不很大,但造型秀麗,結構富于變化,保存亦較完整。作為歷史演化的物證,萬佛塔年代久遠,工藝精巧,又經歷代修繕,內存碑文、壁畫等多種歷史信息,對于研究北宋以來渦河流域社會發展思潮觀念的演化變遷,具有重要的歷史學術價值。造型雄奇、挺拔俊美,是當時高超建筑工藝水平和社會審美觀念的直觀反映。作為現在的為數不多的八角樓閣式磚塔,萬佛塔體量協調,結構嚴謹,渾然一體,歷經千年而巍然矗立,具有高度的牢固性,建筑工藝精湛,是當時建筑水平綜合體現。萬佛塔琉檐飛動、佛像生動、具有很高的藝術魅力,挺拔的塔身和塔身上鑲嵌的彩色釉陶佛像倒映在水中,微風拂來,盎然成趣。有人形容這里是“一塘清水萬佛影,微波擊岸柳成蔭”,登上此塔,若身入歷史之隧道之中,虔誠面對塔內那一尊尊形態各異的硫璃小佛,不由讓人慨嘆造此塔者創意之奇特。
(文廟)蒙城,文化的元素滲透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在熙熙攘攘的市井之中,有一座圣人廟堂——蒙城文廟,傳統的儒學作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再次體現了它至高至圣的地位。 蒙城文廟也就是孔廟,是封建時代祭孔、演禮和辦學的地方。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自上而下對儒學大力提倡,文廟幾乎遍布全國各地。據史料記載,明代全國就有府、州、縣三級文廟約1560所。蒙城文廟也成為淮北地區儒家文化的傳播地,發揮了傳承我國古代文明、弘揚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用,對淮北歷史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據蒙城縣志記載,當地士紳曾多次捐銀修建文廟,并成為整個皖北地區保存較為完好的文廟
與其他的孔廟一樣,大成殿是整個廟宇的主體建筑,大成殿飛檐翹角,蔚為壯觀,殿內外上下重油彩繪,雕梁畫棟,金壁輝煌,其“大成”二字源于孟子語“孔子之謂集大成”。因為孔子創立的學說吸收了夏、商、周文化的精華,納百家之長,形成了博大精深、影響久遠的儒家學說,殿內正中供孔子龕位和孔子坐像,殿上方懸著康熙,乾隆皇帝御書的“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與天地參”三塊匾額。向人民昭示著曾經的興旺和輝煌。
解說(博物館)厚重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使這片大地變得熠熠生輝,這樣的光輝不僅僅是照亮史冊,同時也濃縮在了蒙城的博物館里,讓這座城市承載起昨日的記憶,蒙城博物館位于城南新區,莊子大道與仁和路的交叉口,是蒙城的一項重要文化建設工程。一進博物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巨型鍛銅浮雕,高大渾厚的浮雕象一幅歷史畫卷,訴說著蒙城五千年的輝煌。畫面上方,金色的陽光照耀在蒙城大地上,鳳鳥來儀,尉遲寺先民在辛勤勞作,創造著蒙城遠古的文明。北蒙山上,鐫刻著鳥篆的蒙字,昭示著蒙城歷史的久遠。畫面中央,思想家莊子背靠山石,雙目微閉,正在回味夢蝶的逍遙,感悟著天地的大美。浮雕中,巍峨的萬佛塔,幽靜的靈山寺,雄偉的南華門,各個歷史時期精美的建筑,體現了蒙城文化的厚重、久遠。
外景主持出鏡(先民安居)
解說:尉遲寺遺址是在紀念唐代大將軍尉遲敬德的寺廟殘址下發現的,因此而得名。此遺址的總面積約十萬平方米,是距今4500年到5000年左右原始人所生活和居住的情況。與大汶口文化同步,同屬于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中國社會科學院共進行了13次的考古發掘,發掘出紅燒土排房73間,墓葬300余座,典型器物近萬件,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尤其出土的紅燒土排式建筑房屋更是震驚了整個考古界,被專家形象的譽為:“華夏原始第一村”。
蒙城的先祖由漂泊的漁獵時代進入了安居樂業的農耕時代,以種植粟、水稻作為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手段,同時開展較大規模的狩獵和采集,家畜飼養也達到了一定的規模。這里展現的是他們狩獵、農耕、飼養、采集的場景,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生活在這片古老,富饒的土地上。
石器是尉遲寺遺址最主要的生產工具,這些石器的原料以砂巖和各類泥巖居多,其次為石灰巖。石器加工采用打制、琢制和磨制等工序,穿孔技術較為純熟,一般采用對鉆方法,少數采用單向管鉆。
在古蒙神韻展廳展示則是歷史上不同歷史時期的蒙城,蒙城,史稱北冡,漆園,山桑,渦陽,淝水,唐天寶元年更名為蒙城。古城的每一塊殘磚碎瓦都記載著它的艱辛與漫長,珍藏的每一件器物都記載了它千年的繁華和滄桑。古城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珍品,有青銅器、陶瓷器、錢幣、金銀玉器等,反映了蒙城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
李大塘村
告別蒙城博物館,我們的攝制組正在趕往一個別具色彩的新農村——李大塘村
與其他地方新村建設的“大手筆”相比,李大塘村顯得精致也細膩。“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長期以來,“臟、亂、差”是人們形容農村居住環境時的常用詞語,但如今眾多村莊,“垃圾圍村、垃圾上路、垃圾入河”等場景已經大為改觀,村民的居住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2012年12月份,李大塘村啟動對村里房屋的改造提升工程。加蓋屋頂、粉刷外墻、院子外統一規劃了小菜園……一大批舊房屋“穿衣戴帽”后,村子里的面貌煥然一新。這里的村民用了不到六個月的時間,竟把一個不起眼的村落打造成如詩如畫的現代化新村。漫步在村子里的水泥路上,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幅動靜相宜的鄉村美景:寬闊平整的村道,干凈整潔的院落,雅俗共賞的文化墻,清澈見底的村中河……空氣中還飄蕩著泥土的芬芳。
李大塘村的農耕園里,半個世紀前的農具散布其間碧綠處標有“五十年代”字樣的土屋赫然立于眼前,抱著孩子的村民坐在樹蔭下的石凳上談笑著,一派世外桃源的清新氣息撲面而來,這里,清幽靜謐,宛如一個世外桃源,菜畦碧綠,雞犬相聞,是農耕的博物館,也是大塘村民的休閑樂園。
雜湯:
凌晨,當人們還在睡夢中的時候,街上的很多早餐館已經悄悄開始忙碌了,其中有一家很特殊的,他們家只做湯,這就是蒙城有名的雜湯作坊,很多本地人都已習慣早上來吃這家的雜湯,很多外地人也慕名而來,也是為了吃上一碗地道的蒙城雜湯,撒湯的制作有幾道工序,
主持人外景
做湯的師傅告訴我們,撒湯是他們家的祖傳,他做撒湯也已經很多年了,早已習慣了這種早起勞作的生活,他要把這個技藝一代代的傳下去
鳳還巢:
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蒙城當地政府筑巢引鳳,營造起一個良好的,寬松的投資環境,于是越來越多的外商來到蒙城投資創業,其中也不乏那些曾經從蒙城外出打拼,如今又回到蒙城投資興業的“金鳳凰”。
盧洪金,安徽博大紙業的總經理,借著當地政府招商引資的東風,這個土生土長的蒙城企業家又回到了這方熱土,投資1.5億元開啟了博大紙業彩印包裝品項目,從一個一窮二白的窮小子到現在遠近聞名的企業家,他的故事一直在當地口口相傳。
個人專訪(盧洪金)
博大紙業擁有著先進的技術,規范化管理,是市場經濟浪潮中乘風破浪,商海弄潮,企業是一個地方經濟的支柱,正是有了許許多多像盧洪金這樣心懷家鄉,金鳳還巢的企業家,為蒙城的發展和未來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渦(guo)河
每個地方都有江河湖泊來作為涵養水源,防洪蓄水之地,在蒙城,渦河不僅僅給當地提供灌溉水源,而且建閘蓄水,防洪通航,可通航百噸級駁船船隊,還設立了渦河管理處,系統管理河務,渦河歷來是豫,皖間水運要道。渦河排水能力較好,有“水不逾渦”之說。作為蒙城的母親河,渦河千百年來一直滋養著這片大地,它靜靜的流淌出了千年的文明,使這方平凡的土地變得熠熠生輝,如今它依然是蒙城的城市血脈,河上船只如梭,熙熙攘攘,既有大型船舶河上作業, 也有漁民在河面忙碌收網,沐浴著河上的清風,我們能感受到它的溫柔,也讀懂了它千百年的故事。
結尾
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莊子文明在這片土地上化蝶飛舞,逍遙千百年,昔日的蒙城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照亮史冊,讓整個時空都變得光彩奪目,熠熠生輝,如今的蒙城,人杰地靈,民富年豐,鯤鵬展翅,變幻時空,在時間的中軸線上,勤勞淳樸的蒙城人承載起千年的文明,劃破歷史的長空,正在書寫著新的傳奇,演繹著更加精彩的人間史話。
演播室:本期節目就接近尾聲了,這也是我們的第一個篇章,雖然只有短短的30分鐘,但我們卻領略了蒙城秀美的風光和燦爛的文化,過去的蒙城在歷史的隧道里熠熠生輝,而面對新時代的浪潮,蒙城人又把握時代脈搏,創造了新的輝煌,在這里,也祝福蒙城明天更美好,祝福蒙城人吉祥安康,從今天開始,我們就出發了,每周五我們也將帶您一起踏上旅程,分享旅途中的點點滴滴,歡笑和淚水,節目雖然叫《美麗中華行》,但我相信,我們不僅僅是在行走,更會體驗,感受和思考,旅途中,也不僅僅是腿和腳在行走,我們所有的感官都會參與其中,我們會用眼睛去發現,發現來自季節不同的色彩和景致,用耳朵去聆聽,聆聽一個個或喜或悲的人間故事,當然,更重要的是要用一顆真摯的心去感受,感受旅途中一個個觸及我們心靈的世間真情,當然,也感謝每一位電視觀眾的一路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