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燦爛文明中,漫長的歲月積淀孕育出了豐富的文化體系。祠堂文化作為傳統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重要內容之一,蘊藏著人們最為質樸的精神動力。我們在祠堂祭拜祖先,與祖輩進行靜謐的對話,古老的意志,淳厚的家風,就此抵至真實的生活世界。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因戰爭禍亂,天災地變,岸谷之變等諸多因素,致使大量的人口背起行囊,遠走他鄉,告別生長于斯的故土。他們翻越群山峻嶺,踏過江流大川,來到陌生的土地上開枝散葉,繁衍生息,并在他們生活過的地方建造起了一座座廊腰縵回,檐牙高啄的祠堂。這些祠堂不僅是獲得文化歸屬感與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同樣也是維系海外鄉親與本土的血脈淵源,而作為具像化的文化體現,它更是了解當地文化發展史的重要載體,也是連通同姓血親的精神紐帶。所以想要找尋屬于自己的歷史淵源,去認領尚未啟封的血脈遺產,這一切的答案都在宗祠之中。
每年清明時節,安徽省金寨縣的楊肇文都會來到奶奶的墓碑前祭拜,這種看似生活化的場景和行為對于楊肇文來說充滿著儀式感,這源于他與奶奶之間的約定。在楊肇文兒時的記憶中,修繕宗祠,找尋家譜這樣的字眼就一直縈繞在耳邊,慢慢長大的他漸漸明白,這是奶奶一輩子的夙愿。祖輩的心愿被后世繼承,從弱冠之年到不惑之年,從青蔥少年到兩鬢漸白,30年的光陰里,楊肇文為了收集家譜和修建宗祠奔波千里,足跡遍布全國各地。對于他而言,每一次的啟程出發都是一場未知的旅程。他要沿著歷史印刻的紋路去探訪祖先曾經生活過的故鄉,從而找尋散落各地同姓血親。
這本家譜是楊肇文家代代相傳的楊氏家譜,雖然年代久遠,但是依然保存得較為完整。這不僅是楊肇文的精神動力,同時也引出了他心中的疑問。對于自己的來處他渴望尋找到答案。看似相隔千里的祠堂,其中卻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將他們相連形成的脈絡,便可以將千年的歷史碎片重新拼湊起來。
河南省湯陰縣的文王廟,這里供奉的是周文王姬昌,姬姓是中國八大始祖姓氏之一,而楊姓的起源是來自于姬姓,所以楊肇文的此行的第一站便是文王廟。站在文王像前,楊肇文思緒萬千。3000年前,周文王曾經被紂王囚拘于此,在此期間,他發奮治學,潛心研究,著成了《周易》一書。這樣的不畏艱難,逆境重生的精神境界,穿越千年,依然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無處安放的搖曳靈魂在這里便可以漸歸于平靜,這樣與祖先之間通靈的感知使楊肇文駐足許久忘卻時間齒輪的轉動。
位于文王廟南30公里的同盟山武王廟,是楊肇文此行的第二站。周武王姬發,這位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就是在這里進行伐紂的誓師大會。這樣一段歷史也被后人改編成神話故事,使人津津樂道。雖然從西周時期到現在已有3000多年的時間跨度,但是在兩者相遇的一刻,卻顯得尤為的親近。回望歷史,就是最簡單直接的精神洗禮。血脈流轉中,自己模糊的倒影在接近歷史的同時變的愈加清晰。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的晉祠,它的原名是晉王祠,是為了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所修建,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晉祠現存最早的主體建筑圣母殿,創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九年,大殿四周的圍廊,為中國現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實例,是中國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對研究中國宋代建筑和建筑發展史有著重要意義。
2012年,在金寨縣梅山鎮的龍灣村,一座祠堂拔地而起。祠堂的設計上突出了近現代特色,既有古樸典雅的外形,又融入了現代獨特的審美。徽派風格的建筑設計,不僅恢弘大氣,同時也極具有濃郁的地方區域特色。在祠堂內,供奉著從古至今中國杰出的楊姓歷史名人。從祠堂建造到祠堂殿內設計,都是楊肇文一手操辦,事無巨細。金寨楊氏宗祠的建成,不僅完成了楊肇文與奶奶的一個約定,更重要的是他要用這樣的方式來讓更多的楊氏后人前來祭拜。也許每一個前來祭拜的楊氏后人背后都會有一條他尚未收集到的家族線索。于此同時他還自發組織人員,把全國各地收集到的家譜修復整理統一印刷,方便每一個前來宗祠祭拜的楊氏后人,得以對照參考。正是楊肇文的日積月累,眾多的楊氏后人都會不遠千里,來到這里找尋屬于自己的家族記憶。
居住在距離金寨楊氏宗祠50公里外的楊千民,此次驅車前來就是為了尋找有關自己的家譜信息。每一個人前來尋找家譜的人,都會在本上登記上自己的名字以及家庭住址。因為也許相隔千里的兩個人或許就可以找到直接的關系。
這是楊千民第一次來到金寨的楊氏宗祠,雖然此次前來并沒有找到關于自己的家譜記載,但是依然能從他的言語和神態中讀出闊別已久的歸屬感。
4月份的金寨,淅瀝的小雨為這片青山綠水蒙上了一層薄紗,眼前朦朧的景象傳達著濃郁的鄉愁和對于已故親人的思念。旅途歸來的楊肇文,和往常一樣,都會來到母親的墓碑前祭拜,告訴母親此次旅程的收獲,懷念童貞時的回憶。已過不惑之年的他,一路走來,他既要擔起家里的重擔,又要背負著祖輩賦予的使命。這些壓力對于他來說有些過于沉重了,只有來到這里,他才能完全的放松下來。踏過道阻且長的時間漣漪,他走的每一步都是一次新的開始。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這種源于上古的精神力量,傳續至今。宗祠作為一個家族的象征,是我們承前啟后,繼往開來重要的精神遺產和精神基礎。在數千年的歷史畫卷中,我們可能曾經遺忘過,追尋過,守護過。宗祠作為具象化的精神集中載體,也是架起與古人最質樸的橋梁。
這是楊肇文的故事,一個平凡人背后不平凡的生命故事。越是平凡,越是真實的讓人感動。客從何處來,尋游四海,認祖歸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