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降名城——芷江
制片:邱偉華
編導:王丹慧
外景:侯蘊杉
攝像:毛遠東
一座文化名城,洗刷了百年屈辱,一座美式木屋,記錄了不朽的傳說,一支飛虎戰隊灑下了生命的熱血,湘西之地,
潕水河畔,陳納德、何應欽怎樣走進了歷史的風云?烽火年代,這個山水依傍的小城如何開啟了歷史之門?侗族兒女又演繹了他們什么樣的情懷?《美麗中華行》本期節目將帶您走進 受降名城——芷江。 “沅有芷兮醴有蘭”是屈原《九歌 湘夫人》中的佳句,這位愛國詩人筆下的白色芷草與流經沅州的潕水之江賦予了一個湘西小縣頗含芳香和詩意的名字——芷江,它以它的魅力吸引著文人雅士,于是沈從文悄悄走進這個小城,在這里放開了他的情懷,作為芷江八景之首的明山在這里屹立千年,翠色層疊,峰峰相對,嶺嶺相銜的景色彰顯著古代文人“望峰息心” 的散淡胸襟,在時間的長河中見證著歷史的變遷。蘆笙舞的表演和侗族民俗舞蹈渲泄著侗家人的熱情、奔放、豪氣與真誠,演繹著侗鄉人的人生。這個富有侗鄉風情的地方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受降之地,它記載著中國歷史上最讓人難忘的事情,結束了中華民族百年的屈辱歷史,翻開了一個新時代的勝利篇章。
4282余畝的芷江機場,曾是二戰時期盟軍遠東第二大軍用機場,飛虎將軍陳納德、中美混合大隊和美國第十四航空隊曾以此為基地在這里立下了赫赫戰功。中美空軍指揮塔便是陳納德當年指揮對日作戰的地方,陳納德所率領的飛虎隊來中國初期的主要任務是保護中國抗戰時期最后一條運輸線——滇緬公路。
飛虎隊的隊徽也在它的發展中蘊含著不同的深刻含義,最富含深意的是中期的隊徽,它是由三個國家的國旗組成,帽子是美國國旗,底部是國民黨黨旗,中間是日本國旗,虎爪撕破了日本國旗,它象征著中美兩國聯合抗擊日本法西斯將會取得最后的勝利。而這個時期飛虎隊主要任務則是保護維持抗戰的空中生命線——駝峰航線。
紀念館英烈墻上載有的2193名飛虎隊英烈名單,告訴世人,歷史與人民不會將他們遺忘,在輝煌的戰績背后,飛虎隊員揮灑的不僅是青春歲月,還有生命,。飛虎隊在一年的時間之內,從最初的美國援華志愿航空隊到擴編發展到第十四航空隊,走向了它最輝煌 的階段,立下了不朽的戰績。
芷江,這扇歷史之門開啟了偉大中華民族的希望之光,這里埋藏過歷史的青銅禮器,飄飛過戰爭的煙火,烙印著人文的秦磚漢瓦,在靜靜的舞水河畔回放著侗族兒女的歌聲,透過這一級級滄桑的石階,你會發現芷江在這里起步,走出了屬于它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