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首批50個文化地標出街面世
2014-1-13
第一塊呈現的文化地標點位標識牌是“巴金故居原址”
經過正通順街98號的市民,一定會對街道旁一尊特別的標識牌感興趣。這尊精美的標識牌采用了川西建筑中青磚白瓦造型,上面不僅注明了這里是“巴金故居原址”,更對這里進行了簡潔的介紹。昨日記者獲悉,這是市文化局啟動以 “喚醒記憶,承載歷史”為主題的成都市文化地標項目的其中一塊標識導示類文化地標。目前,以“巴金故居”“壩上老華西”為代表的首批20個標識導示類文化地標以及中心城區六個區各自負責的共30個文化地標,已經全面出街面世。更值得期待的是,在“巴金故居原址”附近還將選址建設有歷史建筑風貌的巴金文化博物館。
巴金文化博物館 明年免費開放
我市第一塊呈現的文化地標點位標識牌便是“巴金故居原址”。昨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它就設立在正通順街的西南劇場前。市文物管理辦公室主任李南書告訴記者,考慮到巴老生前的囑咐及其家人的意見,又結合成都弘揚、傳承、展示巴金文化的需要,市文化局確定不在原址恢復重建故居,而在“雙眼井”附近選址建設有歷史建筑風貌的巴金文化博物館。它將成為成都文化地標的一個重要部分。
李南書透露,按照規劃,巴金文化博物館將建在正通順街戰旗文工團西側,位于巴金故居原址附近,占地面積約13.3畝,整體采用傳統川西民居風貌造型建筑,將由巴金文化陳列館、巴金文化藝術中心和巴金書院三大主體建筑構成。他說,陳列館內將設置巴老生活的場景,所有文物也將按原狀陳列;文化藝術中心則主要用于展演巴金作品,同時配套演出成都特有的曲藝節目;位于文化藝術中心南側則是巴金書院。據悉,除了設置文化沙龍及文物庫房外,還將配套建設游客服務中心,成為巴金文化旅游品展示區和體驗互動區。此外,在規劃用地控制區域內還將建設“巴金文化拓展區”。李南書認為,博物館既做文物陳列,也可以通過相關產業項目實現對博物館的長效保護。據悉,博物館預計將在2015年建成向社會免費開放。
50個文化地標面世 全方面體現城市底蘊
據市文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去年成都市啟動城市文化地標項目以來,目前,首批20個標識導示類文化地標點位:壩上老華西、少城、紅星路35號、懷德堂、懋德堂、鐘塔、頤廬、李劼人故居、郵電局大樓、紅樓、四川機械局碉樓、省經信委辦公樓、南臺路、寧村、進益助產校舊址、東西文化學社舊址、成都古城墻、駟馬橋、王右木故居和巴金故居原址,以及金牛區黃忠祠墓舊址、金牛壩、九里堤;成華區建設路、將軍碑遺址、天祥寺街等30個點位已經全面完成。這些見證了成都歷史文化發展的老街巷、老建筑在一個個文化地標的指引下,展現在廣大市民面前。
“原來這里是由一家印刷廠改造而來的哦,難怪建筑這么有特色,我在這里住了2年,居然一點都不知道。”站在紅星路35號廣告創意產業園前,來自江蘇的李小培被“紅星路35號”地標標識牌所吸引。只見這個大紅色的抽象立柱,讓標識牌與周圍的建筑合為一體。李小培感嘆道,成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這些文化地標全方面展現了這些底蘊,讓他們這些外地人更了解成都。
打破慣例 地標設計與建筑融為一體
文化地標有如城市的基因和人體的DNA,是最重要的城市文化載體。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市民的流動融合,城市原住民的概念減弱,城市文化基因的傳承亟須加強。因此,此次文化地標點位標識牌的呈現,打破了以往簡單豎立一個標牌的慣例,內容要喚醒市民的文化記憶,外觀也要成為裝飾性強的城市景觀。據了解,為了與建筑融為一體,此次地標標識牌的設置不僅有融入川西建筑局部元素的青磚白瓦風格,清代少城建筑剪影風格,華西壩鐘樓剪影造型,還有古城墻剪影設計、綠色的老郵筒設計等。值得一提的是,每個標識牌還使用二維碼進行了設置。市民只需用手機掃描一下,就能詳細了解到該地標點位的歷史文化故事。
經過正通順街98號的市民,一定會對街道旁一尊特別的標識牌感興趣。這尊精美的標識牌采用了川西建筑中青磚白瓦造型,上面不僅注明了這里是“巴金故居原址”,更對這里進行了簡潔的介紹。昨日記者獲悉,這是市文化局啟動以 “喚醒記憶,承載歷史”為主題的成都市文化地標項目的其中一塊標識導示類文化地標。目前,以“巴金故居”“壩上老華西”為代表的首批20個標識導示類文化地標以及中心城區六個區各自負責的共30個文化地標,已經全面出街面世。更值得期待的是,在“巴金故居原址”附近還將選址建設有歷史建筑風貌的巴金文化博物館。
巴金文化博物館 明年免費開放
我市第一塊呈現的文化地標點位標識牌便是“巴金故居原址”。昨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它就設立在正通順街的西南劇場前。市文物管理辦公室主任李南書告訴記者,考慮到巴老生前的囑咐及其家人的意見,又結合成都弘揚、傳承、展示巴金文化的需要,市文化局確定不在原址恢復重建故居,而在“雙眼井”附近選址建設有歷史建筑風貌的巴金文化博物館。它將成為成都文化地標的一個重要部分。
李南書透露,按照規劃,巴金文化博物館將建在正通順街戰旗文工團西側,位于巴金故居原址附近,占地面積約13.3畝,整體采用傳統川西民居風貌造型建筑,將由巴金文化陳列館、巴金文化藝術中心和巴金書院三大主體建筑構成。他說,陳列館內將設置巴老生活的場景,所有文物也將按原狀陳列;文化藝術中心則主要用于展演巴金作品,同時配套演出成都特有的曲藝節目;位于文化藝術中心南側則是巴金書院。據悉,除了設置文化沙龍及文物庫房外,還將配套建設游客服務中心,成為巴金文化旅游品展示區和體驗互動區。此外,在規劃用地控制區域內還將建設“巴金文化拓展區”。李南書認為,博物館既做文物陳列,也可以通過相關產業項目實現對博物館的長效保護。據悉,博物館預計將在2015年建成向社會免費開放。
50個文化地標面世 全方面體現城市底蘊
據市文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去年成都市啟動城市文化地標項目以來,目前,首批20個標識導示類文化地標點位:壩上老華西、少城、紅星路35號、懷德堂、懋德堂、鐘塔、頤廬、李劼人故居、郵電局大樓、紅樓、四川機械局碉樓、省經信委辦公樓、南臺路、寧村、進益助產校舊址、東西文化學社舊址、成都古城墻、駟馬橋、王右木故居和巴金故居原址,以及金牛區黃忠祠墓舊址、金牛壩、九里堤;成華區建設路、將軍碑遺址、天祥寺街等30個點位已經全面完成。這些見證了成都歷史文化發展的老街巷、老建筑在一個個文化地標的指引下,展現在廣大市民面前。
“原來這里是由一家印刷廠改造而來的哦,難怪建筑這么有特色,我在這里住了2年,居然一點都不知道。”站在紅星路35號廣告創意產業園前,來自江蘇的李小培被“紅星路35號”地標標識牌所吸引。只見這個大紅色的抽象立柱,讓標識牌與周圍的建筑合為一體。李小培感嘆道,成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這些文化地標全方面展現了這些底蘊,讓他們這些外地人更了解成都。
打破慣例 地標設計與建筑融為一體
文化地標有如城市的基因和人體的DNA,是最重要的城市文化載體。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市民的流動融合,城市原住民的概念減弱,城市文化基因的傳承亟須加強。因此,此次文化地標點位標識牌的呈現,打破了以往簡單豎立一個標牌的慣例,內容要喚醒市民的文化記憶,外觀也要成為裝飾性強的城市景觀。據了解,為了與建筑融為一體,此次地標標識牌的設置不僅有融入川西建筑局部元素的青磚白瓦風格,清代少城建筑剪影風格,華西壩鐘樓剪影造型,還有古城墻剪影設計、綠色的老郵筒設計等。值得一提的是,每個標識牌還使用二維碼進行了設置。市民只需用手機掃描一下,就能詳細了解到該地標點位的歷史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