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望城按照長沙市委、市政府“沿江建設、跨江發展”的總體思路,深度開發一江兩岸,將省委、省政府“把湘江建設成東方萊茵河”的愿景變成一個個美麗的現實,實現了由“縣城”到“城區”、由“望城”到“融城”、由“城鄉二元”到“城鄉一體”的可喜變化。2011年望城區域綜合實力躍居全省經濟強縣(市區)第二。
“水患”變“水利” 湘江濱水新城區閃亮問世
望城緊鄰省會長沙主城區,湘江穿境而過,擁有35公里的湘江岸線資源。曾經,為農業縣時的望城是一個水窩子。
近年來,望城轉變發展理念,將“水患”變“水利”,借“兩型社會”及“撤縣變區”的契機,從“沿路建設”、“板塊經濟”向“以江為軸、整體開發”轉變,重點規劃建設總面積達278平方公里的濱水新城,開啟了望城濱江發展的新時代。
完善基礎設施成為濱水新城區的重頭戲。從陸路、水運、地面、地下四個方位全面對接長沙主城區,構建與長沙中心城區的“半小時交通圈”。建設雷鋒大道、金星大道、金洲大道,實現望城與主城區路網無縫對接;推動瀟湘大道北延線、湘江大道北延線向望城拓展,實現沿江兩岸路網對接;建設湘江長沙航綜合樞紐,實現水運對接;爭取長沙城市地鐵向望城延伸,實現地下交通對接。區域內,加大交通、供水、供電、供氣、通訊、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了城鄉一體、相互銜接的基礎設施體系。近5年,全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780億元。
“兩型”出新景 生態宜居家園溫暖星城
望城按“兩型社會”建設理念,把望城全域作為一個大公園來規劃和建設,把生態文明、山水特色、歷史神韻融入大公園建設之中,率先全省制定了全域覆蓋的生態環境建設規劃,著力構建“一江三山四帶五河五洲多濕地”的生態格局,積極打造水網交織、山水環繞、生態宜居的濱水花園城區。
在城鄉建設中,做到不破壞山水風貌、不破壞生態環境,構建“景水交融、人水相親”的良好氛圍。重點做好“綠”文章,營造“城區綠美相融、城郊綠林環繞、城外綠海田園”的生態景觀。目前,全區建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5.5平方米。
望城還持續開展城鄉環境治理,實施“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三大清潔工程,變突擊性“洗臉”為常態化“洗臉”。丁字、茶亭等一批鄉鎮成功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資源成資本 環湘江生態旅游圈躍然而出
望城歷史文化深厚,精神文明絢爛,自然景觀優美,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望城將資源變資本,招商引資,打造城鄉一體的“大觀園”,一個環湘江生態旅游圈躍然而出。2011年全區共接待游客540.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3億元。
望城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對境內的古鎮、古窯、古寺、古街、古書院等文化遺存進行整理和修繕,打造了古鎮文化、陶瓷文化、鄉土文化和漁文化等歷史文化品牌,建設了文星古村、彩陶源村等一批特色文化村落。依托望城是雷鋒故鄉這一獨有資源,重點建設了文化廣場、雷鋒“三面書”雕塑等一批展示現代精神文明的人文景觀。
同時,該區精心打造古鎮群落。靖港以“古”為特色,重點修繕和恢復一批明清古建筑群、老字號品牌店,使靖港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中國歷史文化、中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喬口以“水”為特色,做“水景、水產、水樂”“三水”文章;銅官以“陶瓷”為特色,“千年陶城”再現繁華景象;新康以“戲”為特色,依托源遠流長的戲曲、皮影戲、釀酒等民俗文化和技藝,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戲鄉”發展之路。如今,“到靖港尋古、到喬口吃魚、到銅官玩陶、到新康看戲”為主題的環湘江生態旅游圈路線圖愈加清晰。
另外,立足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四色”旅游,即:以雷鋒紀念館、郭亮陵園為代表的紅色旅游,以黑麋峰、光明村等生態休閑為重點的綠色旅游,以古鎮、宗教、文化為特色的古色旅游,以湘江、團頭湖、大澤湖等水資源為依托的藍色旅游。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望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模式被國家農業部譽為“望城模式”,迎來了今年9月第四屆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節在望城的成功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