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國家林業局在7月24日召開的全國林業廳局長座談會上宣布,將啟動生態紅線保護行動。劃定林地和森林、濕地、荒漠植被、物種四條國家生態紅線,限制開發利用,實行永久保護,是站在對歷史和人民負責的高度,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將對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保護民生福祉,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產生重要意義。
據了解,生態紅線保護行動劃定的林地和森林、濕地、荒漠植被、物種四條紅線,具體要求全國林地面積不低于46.8億畝,森林面積不低于37.4億畝,森林蓄積量不低于200億立方米,濕地面積不少于8億畝,治理宜林宜草沙化土地、恢復荒漠植被不少于53萬平方公里,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嚴禁開發,現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全面保護。
我國生態安全的現狀是,赤字大,欠賬多,問題十分突出,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和人民群眾的期盼。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指出,生態紅線是保障和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人居環境安全、生物多樣性安全的生態用地和物種數量底線。只有劃定紅線,加大生態修復和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現有森林、濕地、野生動植物及其生物多樣性,盡快扭轉生態系統退化、生態狀況惡化的趨勢,我國才能達到生態安全線以上,實現生態環境良好的奮斗目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
隨著生態紅線保護行動的啟動,如何守住生態紅線,確保生態安全,將成為一個艱巨而長期的任務。接下來,將至少有如下三大任務需要我們去努力完成:一是牢固樹立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運用法律手段和其他有力措施,頂住各種壓力,千方百計守住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障人民基本生態需求的底線;二是通過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不斷恢復森林、濕地,有效補充生態用地數量,確保全國生態用地資源適度增長;三是加強林業改革創新,把改革紅利、創新活力、發展潛力疊加起來,全面增強生態林業與民生林業的發展動力。